合肥晋升特大城市!5年后全面爆发…… |
来源:凤凰网房产合肥 发布日期:2023-11-23 人气:501 |
特大城市再扩容,合肥升级了! 一、官方认定,合肥特大城市 日前,住建部发布最新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全国各地2022年城区人口数据。 数据显示,苏州、合肥城区人口双双突破500万人,正式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自此500-1000万人区间的特大城市扩容到9座,分别为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和苏州。 成为特大城市有什么好处? 特大城市代表的的不只是人口能级,更涉及土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配置,乃至国家战略的倾斜。 譬如城中村改造,此前就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合肥有104个城中村待改造。 此外城区人口规模,也是地铁建设绕不开的门槛。根据规定,申报地铁建设需要满足3个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3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市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对于合肥来说,特大城市代表着城市能级的拔高,关乎一系列实质性的利好。 二、新一线合肥越来越强 合肥吸引力越来越强! 据合肥公安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 01 人口增速全国第三 2022年,共有16.9万人成为“新合肥人”,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速位居全国24座GDP万亿城市第三位。 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指出,合肥是新一线城市中近3年常住人口增长率最大城市,增幅达到13.30%。 02 1300万人口特大城市 预测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 实际服务人口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各级城镇的人口 超过1200万人,占93%以上。 三、合肥15年规划,最新曝光 按照《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介绍,规划如下: 1、合肥未来15年规划 现状概况:合肥市域“七人普”常住人口93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3%。2021年合肥市 GDP11412.8亿元。 规划范围:合肥行政辖区,包括4个区、4个县、1个县级市,国土面积1144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至2025年,规划目标年至2035年。 2、合肥新的使命 新时期合肥的国家使命: 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引领全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巢湖治理与修复。 3、2035年目标 至2035年,以“创新引领的全国典范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发展愿景。 奋力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4、中心城区引领 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中心引领: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构建“一核四心”钻石型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骆岗公园,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 两翼齐飞: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以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西部运河新城、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多极支撑: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提升巢湖城区、长丰县城、庐江县城等承载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 岭湖辉映:以巢湖为核心、以江淮分水岭为屏障,构建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全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 六带协同:提速建设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大发展带。 5、“1412”城市中心体系 塑造“1412”城市中心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核四心的城市主中心、十二个城市副中心(其中中心城区九个城市副中心),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 公共服务网络。 一核:骆岗公园 四心:天鹅湖中心、老城中心、东部新中心、滨湖中心 9大副中心:运河新城、蜀西湖、空港中心、庐阳北部、北城、经开、少荃湖、肥东和睦湖、肥西 18大片区中心:包河、淝河、卓越城、柏堰湖、蜀山东、高新、运河南部、紫蓬、潭冲河、紫云湖、长临河、肥东老城、淮海大道、王岗、电机厂、三十头、科学片区、北城 6、15分钟生活圈 打造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服务单元。 7、新“环城公园” 传承经典的“环城公园”建设模式,在城市内部依托南淝河、十五里 河等主要河流,串联重要节点,打造城市新“翡翠项链”,成为未来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8、全球科创枢纽 近期以“一心、一谷、一镇、三区”为重点,聚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一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 一谷:科大硅谷 一镇:金融小镇 以滨湖金融区、高新区基金集聚区等为主载体,打造“科创+产业+金融”生态圈。 三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际交流和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区 坚持全域创新理念,远期形成“一城两廊”格局。 一城:全面提升创新功能和宜居品质,建成滨湖科学城; 两廊:深度融入G60科技创新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走廊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重点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 9、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近期实施“1155”行动计划,建成及在建铁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 公里、城区快速路500公里、轨道交通500公里。 打造全国航空客运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国家铁路枢纽,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三角西翼公路门户枢纽。 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城市高铁联系通道建设,建设1小时覆盖全省、2小时紧密联系长三角的高铁网络,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长三角-成渝主轴线,以高铁为重点加强区域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向西快速通道,加密向东通道,推进合肥-南京、合肥-武汉、合肥-安康、合肥-温州等高铁建设。 10、巢湖打造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以“大湖如画”为意境,以“湖乡湿地”为特色,以“以农 造景”为手段,塑造高品质自然景观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环湖地区特色景观风貌。 11、老城更新 大力推进闲置土地处理、盘活低效用地,坚持重点突破、分区分类 的原则,科学划定城市更新重点片区,积极引导城市有机更新。 12、步行友好城市 构建连续安全慢行系统,建设步行友好城市。结合水系绿廊设置受保护的、连续畅通的自行车道,组织以众多小湖为核心的步行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