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6市半年报:12市GDP质量改善,如何决胜下半年? |
来源:凤凰网房产 发布日期:2025-08-14 人气:191 |
作为衡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GDP是观察经济规模,反映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窗口。 近日,随着宿州市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安徽16地市2025年上半年经济“半年报”全部出炉。 合肥(6514.70亿元)GDP总量仍位居省内第一,芜湖(2595.62亿元)、滁州(2124.56亿元)分别位列第二、第三。GDP增速上,黄山(6.6%)领跑全省,10市GDP增速跑赢或持平全省(5.6%),14市则跑赢或持平全国大盘(5.3%)。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上半年各地市经济比拼的激烈态势——安徽各市发展正呈现哪些新趋势?事实上,除了GDP总量与增速,消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维度指标,更能勾勒出经济发展的全貌。 16市2025年上半年GDP综述 总体来看,GDP总量上,合肥实现6514.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省GDP比重25.33%,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市。与去年同期相比,滁州突破2000亿元,宣城(1068.5亿元)则突破千亿元门槛,后备军中,阜阳、安庆、马鞍山GDP总量分别为1860亿元、1653亿元、1487.93亿元,亳州(1296.1亿元)、宿州(1289.1亿元)和蚌埠(1234.2亿元)接近,六安、宣城站稳千亿元脚跟,为支撑经济实现“全年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GDP增速上安徽16市GDP同比均实现正增长。黄山、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合肥、安庆跑赢全省(5.6%)及全国大盘(5.3%),阜阳、池州、蚌埠增速与全省持平,其他各市稍逊一筹。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16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合肥市实现4134.7亿元,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市,芜湖(1323.55亿元)、阜阳(1113.7亿元)位列第二、第三,第四名为马鞍山(790.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合肥市实现2258.6亿元,同样大幅领先各市。 至少12市GDP的质量改善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也是影响各地上半年经济增速表现的重要因素。 从更多细分的指标来看,安徽至少12市GDP的质量正在不断改善。以合肥为例,2025年上半年,合肥工业经济持续发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连续 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37个大类行业中有 25 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和 20.4%,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10.0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锂离子电池、光电子器件、充电桩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 23.7%、40.7%、52.7%、58.4%、1.2 倍和 5.7 倍。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这些产业大部分属于高端制造业,这说明合肥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其他各市,如芜湖、阜阳、淮南、铜陵、黄山、宣城、池州、淮北、宿州等,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均明确提出: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平稳),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显著增长。其中阜阳市明确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3.0个百分点。 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3.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6.7%。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1%、63.2%、19.9 %。 安庆市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3.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6%,较去年全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显著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6.7%。 黄山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8%,直接推动全市6.6%的GDP增速,领跑全省。 淮北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显示,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4%,同比增长7.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7.5%,同比增长0.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8.3%,同比增长3.0%。 在淮北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速保持正向的同时,淮南市的经济转型也在加快推进。尽管今年上半年该市煤电产业承压运行,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但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滚动轴承、电力电缆、钢丝、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9.6%、31.2%、59.1%、57.1%。 而在服务业领域,合肥、铜陵、黄山、宣城等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这表明4市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产业数字化赋能企业正实现良性发展。 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持续显效 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今年以来,安徽把提振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推动消费市场量质齐升。安徽各市不断响应,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部分领域积极变化累积。 上半年,合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3.25亿元,同比增长 4.8%,较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实现零售额 33.01 亿元、50.70 亿元、3.70 亿元和 150.96亿元,同比增长 146.0%、105.6%、52.0%和 15.6%,新能源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 141.82 亿元,同比增长18.2%。 芜湖市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19亿元,同比增长6.0%,限额以上商贸单位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38.6%,安庆市这一数据增长112.8%。 其他如阜阳、淮南、铜陵、黄山、宣城、池州、淮北、宿州等市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推动相关商品销售持续增长。 据官方统计数据,上半年,安徽全省以旧换新累计补贴80亿元、发放消费券6.2亿元,带动相关商品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1.2%,家电、计算机类、智能手机均增长超过20%。 而安徽全省网上零售额2412.7亿元,增长10.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013.7亿元,增长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7%。 如何让“半年稳”支撑“全年红”? 下半年谁表现更优?谁后劲更足?今年剩下的时间该如何冲刺?成为各地市在“十四五”收官关键阶段,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过程中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7月30日,安徽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召开,分析研究全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奋战三季度、决胜下半年,扎实做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各项工作! 有测算显示,工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至少带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从各地冲刺下半年的部署来看,重大项目产业投资和工业增长成为重中之重。 7月23日,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主持召开市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分析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力推进项目投资,进一步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加强项目全市域调度、全周期管理、全要素保障,大力推动“双招双引”,拓展“投资于人”空间,加快释放投资潜力,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8月8日,芜湖市季度工作会议召开,全面盘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形势。芜湖市委书记宁波指出当前已经进入“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时刻,要锚定省域副中心建设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全省季度工作会议提出的7个方面47个问题,深度思考、深入调研,认真梳理解题思路,拿出更多有创意、接地气、能落地、见实效的创新举措,做到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8月2日,滁州市二季度工作会议暨“双招双引”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切实增强完成下半年工作任务的紧迫感责任感,主攻“双招双引”,加强项目攻坚,创新调度机制,抓实老企业巩固、大项目引领、中小项目服务等,做实基础工作,聚力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拓外贸,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作风之变、创新之变促发展之变,全力以赴完成年度GDP增长6%以上的目标。 8月3日,亳州市委书记秦凤玉在全市季度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进一步抓实拼经济举措。要加快招商引资,实施“陪跑共创”行动,推动产业链“拉长、拓宽、补短、赋能”。要加快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谋划、争取和实施,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加快工业增效,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强化科技、数智赋能,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这也是各地市奋战三季度、决胜下半年,力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缩影。三季度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整体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必须要守住的关口。这是近期各地市密集开会部署下半年经济任务的重要因素。 此外,加快提振消费,持续扩大内需也成为各地奋战三季度,决胜下半年的重要抓手。 如合肥市提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拓展多元化优质消费供给,推动“文旅商体展”一体发展,更好激发消费新活力。要深化“五外联动”发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海外资源,持续做大外向型经济规模。 亳州市明确,要加快提振消费,持续扩大商品消费,培育服务消费,创新消费场景。 蚌埠提出,要聚力扩大内需、加速提振消费,不断放大政策资金效应,挖掘文旅融合潜力,培育新消费热点。 安庆强调,三产要结合暑期、中秋、国庆等假期创新打造消费热点,深挖消费潜力,同时着力提升综保区运营质效,促进外贸发展。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两项指标也是影响各地上半年经济增速表现的重要因素。 从这一维度来看,各地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创新消费场景,也将越发成为影响各地经济竞逐态势的一条“隐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