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源评估天源评估
孟晓苏:别让房地产拖后腿
来源:    发布日期:2012-08-08    人气:702
??? 2012是保障房风生水起的一年,但对于保障房建设最早提议人之一孟晓苏,这是迟来的课题。

  1998年开始的房改,当时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担任了《关于住房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课题组组长。他组织提出的房改方案第三部分明确要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建设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三大类,特别提出由政府负责保障房,而由市场提供商品房,所以在最初的房改方案中,其实早已提出要建立“双轨制”。

  “房改初期,为了推动出售公房,建设了一批经适房作为销售基价,同时廉租房停建了两年,但后来一停就停了十年之久。”孟晓苏说。

  他也因此拥有“保障房情结”。在孟晓苏看来,这套方案整整被漠视了12年,“当时不是没有双轨制方案,而是主管部门就把廉租房这事忘了。”

  随着2010年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中国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里,建设并提供3600万套保障房。现在,他很高兴看到调控取得了成果,这两年,保障房的产出在陆陆续续增加。

  孟晓苏认为,要解决住房问题既要考虑它的商品性,又要考虑它的居住保障性。要实现人人都有一套实用住房这个目的,国外并不是没有成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与此同时,孟晓苏把眼光放在如何建立保障房可持续发展模式上。他认为,“现在保障房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商品房不是长板,也是短板,不然就不会发生商品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现在钱是长板——把钱引向保障房建设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并且需要引进适用的金融工具,包括股权投资基金PE我们要检讨、反思,如何确保国家稳增长的政策能够在房地产业得到落实。和持有租赁型保障房的REITs。”

  据估算,3600万套保障房大约需要7万亿建设资金。这项重任对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是有心无力,缺钱是最大的困扰。孟晓苏一直倡导的REITs以及他创建的汇力基金,也许是破解这个瓶颈的最佳模式。

  他说,归根结底,“我们要为一部分人建保障房,让他们在整个房价上涨的过程中不受损害。”而楼市最合理的状况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中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宏观政策转向稳增长,房地产行业在其中会受到哪些影响?

  孟晓苏:不是房地产业受影响,GDP的下滑是房地产拖了后腿。由于房地产滞销,造成众多产业产品不好卖。

  首先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钢铁、建材的下滑,现在越来越严重;还有瓷砖、装饰材料等,这些在去年已经显现出来,今年一二季度更明显。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钢铁业的代表说要养猪去,后来又看到焦煤场也要改成沙锅行业了。

  看看央企的数据,一向盈利的央企最近效益大幅下滑,受影响最大的是钢铁、建材、物流这些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幅度的下滑?按照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话说:除了出口不畅,国外经济形势不好以外,国内房地产调控对这些行业下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限购本来是解决需求过旺、供应不足的措施,长期化以后就变成了在行政干预下的供过于求。供过于求对房价有影响,降的是销售额,销售额后面却是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

  适当时候我们要检讨、反思,如何确保国家稳增长的政策能够在房地产业得到落实,或者使房地产这个产业成为稳增长的动力,而不是拖后腿。

  观点地产新媒体:宏观政策既要稳增长,又要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这将会加大调控的难度,应如何平衡稳增长与稳调控之间的关系?

  孟晓苏:我一直认为调控取得了巨大成果。

  首先,在供应量方面,调控政策里面有三条讲了要增加供应量,尤其是增加土地供应,这样能够减少地王。

  第二,增加商品房的投入和产出,这两条要求很明确,但是在这方面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三,加快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现在保障房方面做得很好。

  第四,在商品房和保障房一时不能产出的时候采取临时性的措施抑制需求,抑制过旺的房屋购买,保护自住性需求,在这个阶段要适度抑制投资和投机性的需求。

  中央文件再三表示,这是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的一种暂时性措施,但是这个暂时时间太长了。现在人们误以为调控就是限购,限购就是调控,这是对整个调控政策完整性的一个曲解。

  调控是希望房地产市场进入长期稳健发展的正确的调控,正确的调控也就是2009年我们所呼吁的要增加供应量,用增加供应量的方式解决房价上涨过快,解决低收入家庭没有保障房的问题。

  另一方面,抑制性的调控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在于商品房投资的减退。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商品房投资增幅明显减退,为什么减退?限购给了开发企业一个信号,就是开发企业要减少投资,这是一个主观上的信号。客观上的约束是,开发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周转,就没可能多拿地、多开发。主客观两种因素就造成了最近开发投资增幅的减退、开发面积增幅的减退、竣工量的减退。

  虽然整体还是增长,但是稍微减少一点就影响到相关产业。房地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这就显现出来了,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一种客观存在。

  房地产从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拉动了五、六十个产业。100亿的商品房投资能够拉动相关产业286亿的产出,拉动力系数是1:2.86。

  去年全国房地产新房销售5.9万亿,占了GDP总量的12.5%,再乘以1:2.86的拉动系数,拉动了35%左右GDP总量。12.5%加上35%,这样就占了48%,国民经济有半壁江山是靠房地产和相关产业拉动。

  老百姓买了房子就要一起买走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玻璃、陶瓷、装修。买了房子以后还要买家电,没有房子老百姓就没有动力买家电。

  老百姓按揭买房就拉动了金融和其他服务业,还有物业管理、家政服务,这又拉动了一些服务。

  现在的需求是衣食住行,房子是衣食住行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是现在老百姓需要花最大资金购买,而且要长期进行的。所以,房地产的拉动力是长期的、持续的。

  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有五成的影响力,要是一旦出现毛病,市场一旦下滑,相关产业就要受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到,限购时间太长了不光是限制了房地产业,而且也限制了若干相关产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除了简单限制房价,什么才是真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孟晓苏:因为最近几年统计局已经不发布房价上涨的数据,只发布每个城市的数据,让全国的数据连不起来,难以去计算。

  在统计局发布房价上涨和下跌数据之前,是由建设部在做这个统计,原先中房也参与了这个统计,在1987年开始有这数据。

  而1987年的数据在整个国家统计局里面没有,那个时候有的就是占全国20%开发量的中房集团数据。后来我们就根据这些数据倒推,算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周期和规律。

  国家统计局说2009年房价上涨是1.5%,但是全国人民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当时全国工商联认为房价上涨了18%,因为大家感觉房价大幅上涨,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如果认可国家统计局当年发布的1.5%的数据是正确,就不能解释国务院的文件,因为国务院2010年就发文件,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如果全国1.5%,怎么会出现房价过快上涨的说法呢?

  去年年底我计算的结果是去年比前一年的房价上涨了6.87%多,这个结果是低于GDP增长,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包括算上物价指数以后的人均收入仍然是大大高于去年的房价上涨。

  虽然今年限购更加厉害,销售量下滑,房价仍然还是在上涨。所以,房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各项成本都在上涨,土地成本上涨更加显性,人工成本上涨也更加显性,这些都不是坏事。

  人工成本上涨就使得更多劳动阶层、施工单位、农民工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的收入水平上涨应该高于房价上涨,而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高于这个上涨的幅度。

  地价上涨又包括了拆迁,拆迁户能拿更多钱买更大的房子。

  为什么我们不考虑这种因素呢?因为这么涨,所以房价肯定普遍要涨。

  我认为把降房价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国家、交给政府去实施,这是不公平的。政府要承揽降房价的责任,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老百姓居住的需求应该要从保障房方面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措施?

  孟晓苏:保障房体系更多是一种福利性政府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有一点计划经济的特色。

  买保障房的人买不起商品房,能买得起商品房的人群不应该去分享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房。这中间要有一个替代,就要想办法,一部分补贴在商品房方面,这就会出现限价房。

  最近我很着急,看到一打压房价就变成打压供应量,银行向开发企业限款,开发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就不愿意再投入更多资金开发,这些就造成房屋供应量的恶性增加或者减少,这不是把调控调反了吗?

  2006年的调控,我就提出调反了。那个时候提出双紧,紧缩银根等等,通过减少房屋供应量的办法抑制高涨的房价。结果大家看到了,越限制、越调控,房价越上涨,这次调控千万不要走到这条路上来。

  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投资量的减少,开发贷的减少使得开发企业减少投资,这样就不能增加供应量,反而会出现供应量的减少。

  但是总不能永远限制下去,总要让它走上正规的体系,一旦放开,它就会反弹。

  现在有人说这样是为了防止反弹,就要长期限制下去。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也不符合国务院当时文件规定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不是说长期限制。还有人提出要把限购变成长期政策,这是不同的概念,本质不同。

  所以,现在的情况也让我们多年建保障房的人担心,如果商品房这块跟不上,事后又会出现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问题,不能把原来国务院确定增加供应量的调控要求理解反了,变成减少供应量。

  有的时候,调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样,所以我们现在不断的提醒全社会需要关注商品房的供应量,而这是当初调控的要求。

??? 来源:焦点地产网

天源评估
扫一扫·了解更多 扫一扫·了解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0551-65605707、65605708
传真:0551-65605709
地址:合肥市蒙城北路73号天源大厦
备案号:皖ICP备11015939号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1869号
Copyright  2021  安徽天源价格房地产土地评估经纪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