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称中国银行业最严峻的考验尚未到来 |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9-04 人气:784 |
9月3日下午,标准普尔召开电话会议,讨论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问题。标普资深董事廖强对腾讯财经表示,银行业最严峻的考验还未到来。产能过剩、基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尚未充分暴露,而这两个方面将是对所有银行承压能力的考验。 根据腾讯财经的统计,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率有很大的差距。以2013年上半年为例,四大行的不良贷款较去年年末的增长率都控制在10%以下;而11家股份制银行不良增长率在10%以下的只有两家,其余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中信银行达到33.58%,兴业银行44.20%。廖强表示,目前爆发的不良率反映的是不良贷款的不同来源,而非中小银行比国有大行风险部位更坏的情况。 廖强表示,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发生三个重组浪潮:第一是出口的疲软,这一趋势从两年前开始,至今还在持续。一些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与其对出口部门的信贷风险暴露有关;第二是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由于制造业企业规模比出口大得多,所以一旦给银行造成损失,打击将比出口更大。第三是基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身的风险。现阶段政府允许以各种方式缓解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问题,比如有税收作为还款的保障,允许发行债券等,所以这一浪潮目前还未对银行造成冲击。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不良率还处在极低的水平,与人们平时的认知极不相称。 标普并不认为一些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急剧增长反映了其比大型银行承压能力更差。这只是由于他们在出口部门和制造业部门暴露更多;而他们的盈利能力是能够吸收这些贷款损失的。只有经济下行,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冲击也到来之后,对所有银行,不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的考验才会真正到来。 廖强表示,未来两三年,随着不利的经济环境和信用周期逐步展开,中资银行之间的两级分化将会加剧,市场压力所带来的整合会越来越明显。这种整合是股权上的整合。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会在整合中起排头兵的作用。一些中型银行会收购兼并小银行。 关于银行再融资的问题,廖强表示,现阶段银行再融资,主要是扩张资产负债表的驱动,以及使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进行再融资时,多数银行忽略了将来的信贷损失可能导致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个因素。 来源:腾讯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