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合肥将开建地铁4、5号线 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1-20 人气:841 |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记者从合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获悉,合肥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增长10%。 实体经济:加大企业帮扶力度 2016年,合肥市将加大企业帮扶,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予以支持,对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破产关闭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同时,加大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税减费力度,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 稳定房地产市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万套以上。加大进城农民购房贷款支持力度,推进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新建肥北500kV等电力工程30项、总投资19亿元。进一步增强供气保障和储气调峰能力。开工建设金源热电2×350MW改扩建工程。 转型升级: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通富芯片封装、射频芯片研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江淮电动轻卡、中航新能源汽车、国轩动力电池、阳光三星储能等项目试产投产。积极布局未来型先导产业,推进燃气轮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一批前瞻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修订完善推广应用政策,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和产业集聚,申报建设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万千百”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惠而浦变频滚筒洗衣机、海尔智能工厂、长安自主轿车二期、合肥欧洲工业设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安全食品等优势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主城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若干综合效益明显的都市产业园区。支持瑶海老工业区加快搬迁改造。筹建全国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 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创2个国家级、4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1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强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和十个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出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端研发资源来肥设立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院所、投资公司、龙头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建设孵化器,新建一批创新创业园。 对外开放:建成合肥空港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 完善合肥港国际航运和通关服务功能,加强与南京港、宁波港等合作,加快引进船代、货代公司,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港口。加密“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积极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建成合肥空港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启动粮食、药品、食用水生动物进境指定口岸申报。加快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国际邮件互换局,力争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获批。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力争全年招商引资3400亿元、利用外资28亿美元。鼓励加大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设备和群众需求大的日用消费品进口,推进外贸优进优出。抓住中德合作契机,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德国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依托中俄“两河流域”和中美绿色环保等合作机制,推动更多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及友城的务实合作。全面推动与上海双城合作,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都市区建设:兴建地铁4号线、5号线 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宜居宜业。支持包河、蜀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新站区申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推进骆岗机场复航及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发展地方通用航空。加快建设商合杭高铁、合安客专,建成庐铜铁路,完成宁西铁路增建工程,争取合肥至南京、合肥至青岛等快速客运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合肥至巢湖至马鞍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合宁、合安、合巢芜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全面建成合裕航道,完成派河、西河、兆河、白石天河等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建设2号线、3号线,兴建4号线、5号线,启动新一轮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合相路,加快建设合水路、合铜路二期及环巢湖道路各连接线,加快推进绕城高速下穿南站南广场、郎溪路高架建设,启动铜陵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东延等工程。加强小街巷改造,建设凤台路等一批支路。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公交都市”创建力度,建设公交专用道18条,新增和更新公交车600台。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建36处、5700多个泊位。 城乡统筹:做强县域经济 继续安排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大建设。在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布局、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入、产业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倾斜力度。支持肥西桃花工业园、长丰双凤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整合各类资金50亿元,支持县(市)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型,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建设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实施淠史杭、驷马山两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成71座中小型水库和2座闸坝除险加固,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实施脱贫攻坚,确保今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市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生态建设: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35万吨 强化巢湖综合治理,加快实施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一期工程充分发挥效益,二期工程全面完工,三期工程全面开工,四期工程完成初步设计。大力开展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综合治理,建成十五里河三期、蔡田铺二期、小仓房二期、西部组团等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清溪净水厂、胡大郢污水处理厂,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35万吨。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成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环巢湖沿岸、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工程造林10.7万亩,实施一般成片造林2.3万亩。推进滁河干渠风光带规划建设,新建和完善森林长廊242.3公里。积极申报滨湖、三河、庐阳三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50个。新建和提升城区绿化1000万平方米,新增公园游园、街头绿地35个。 社会治理:落实“二孩”生育政策 完善民生工程社会公开征集系统,精选惠民利民项目。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大病救助和城镇居民医保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加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大力提高办园质量。整合市属职业教育资源,组建合肥工业学校。支持合肥学院高水平创建应用型合肥大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庐剧、巢湖民歌等“非遗”保护。正式出版《合肥通史》。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深入开展名院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加大对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 来源:人民网 |